秋收憶“成長”
“人就像一粒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”,又到豐收時節,每當想起這句話來,我的心中都升騰出一股敬意與勇氣。種子代表著希望與可能,每位青年都好比一粒種子,只有一粒好種子,才能順利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最終破土而出,結出豐收的碩果。
一粒好種子,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。求木之長者,必先固其根本,種子只有深深扎根泥土,才有可能生根發芽,茁壯成長。選調生黃文秀大學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來到農村基層,學本領、長才干,把根系深深扎在廣西大地;在疫情大考面前,不少青年干部走出機關大院下沉社區,服務百姓、經受錘煉,做扎進大地的根須;地質測繪隊員用腳步丈量大地、用奮斗詮釋青春,收獲了不一樣的成長。“紙上談兵”打不了勝仗,坐在辦公室里也想不出實用妙招,青年人絕不能僅僅是浮在上面飄蕩,更要沉到下面實踐,在基層這本厚重的“無字之書”中汲取成長的養分。
一粒好種子,有“敢上九天將月攬”的實力。實力是立身之本、成事之基,種子只有具備成熟的胚乳才能支撐其度過生根發芽階段的漫長歲月,青年要有過硬的實力才能在風雨挑戰中扛重擔、挑大梁。隨著知識迭代更新的速度日新月異,現有的知識水平、能力素養尚不能完全應對時代的各種風險挑戰,學歷的停止并不代表“學習行為”的終止,要時刻保持本領恐慌、能力不足的警醒,增強補充知識、提升水平的緊迫感,重學、好學,把知識轉化為能量,在解決復雜矛盾時不斷贏得主動、贏得優勢,做能辦事、辦成事的擔當者。
一粒好種子,有“吹盡狂沙始到金”的耐力。拔苗助長易夭折,“蹲苗”方成豐收年。事物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,種子需要時間的積淀和營養的儲備方能破土而出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年輕人的成長亦需要時間和歷練,需要“量變”的積累,不能操之過急、急于求成。在“快捷”成風的時代,更要懂得平衡“慢”與“快”的關系,調整自己的心態,專注于本職工作,不眼高手低、不好高騖遠,在工作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、鍛煉自己的能力,做到政治強、本領高、作風硬、敢擔當,特別要注意發揚老一輩地質人“三光榮”傳統和“四特別”精神,當好勇挑重擔、獨當一面的“多面手”。
“苔花如米小,也學牡丹開。”面對未來,選擇做一粒好種子,在龍江大地上生根發芽、培養澆灌,在平凡的崗位上奮力耕耘,在新時代龍江地礦干事創業的大好土壤里,用定力、實力、耐力集聚迸發的力量,讓希望的種子,結出豐碩的果實。(鄭璇/文)